关于杨海清 | 关于画院 | 联系我们
首页 杨海清介绍 个人作品 古运河书画院 书画院作品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中国书画市场由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和中国当代水墨画三部分组成。中国古代书画市场是文化内涵和含金量较高的板块,拍卖公司能不能拍中国古代书画直接反映了它的业务水准、文化内涵和艺术等级。目前八大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中,能做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的有5家,分别是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上海朵云轩、杭州西泠,以及后来异军突起的北京匡时,他们在行业中取得一级资质、金字招牌,这种资质对拍卖行来说是信用等级和荣誉等级。

  在中国书画拍卖中,近现代书画对拍卖公司来说是一个强力支撑板块,是文物艺术品拍卖中的硬通货,也因其文化生活气息与现代社会契合,备受收藏家青睐。近现代书画市场的A军团由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33位到38位艺术家组成,其成交额在中国近现代书画里占50%以上。如果拍卖公司想把2014年的秋季拍卖做好,他们会盘算自己手上有多少张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黄宾虹、黄胄,有没有出版,性价比怎么样,能不能卖得掉……以白雪石、田世光为代表的B军团从民国到现在有100人左右,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大概占到了中国近代书画市场的40%。因为价位比较便宜,很多人都能拥有,所以喜欢的人群众多。杨海清字画

  目前中国内地书画市场,主要由拍卖行、文物商店、古玩城和画廊三部分组成。其中,拍卖行在全国艺术品特别是书画领域的交易额占到90%。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统计,2009年至2013年,中国内地拍卖行从148家发展到399家,拍卖会场次从297次发展到863次,上拍的文物艺术品件数从24万件发展到64万件,成交件数从15万件发展到30万件,成交金额则从230亿元发展到64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八大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成交额占到拍卖行成交额的85%,而中国书画则占了艺术品拍卖市场70%的份额。

  但近两年中国古代书画在各拍卖公司的拍卖市场上,有放缓的趋势,并不是市场不好,而是珍贵的拍品找不到了。这个现象的背后预示着什么?没有货了,货奇缺,要涨价。以中国古代书画目前的情况讲,如果你拿出来的东西是真品、精品,而且之前没有曝光过,会卖得非常好。今年上半年,北京保利201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总成交额27.8亿元,古代书画总成交额逾3.3亿元,其中,伊秉绶的隶书《遂性草堂》估价低端仅为80万元,最终成交价高达2300万元。究其原因,第一,它是真品,此前曾多次出版,第二,这四个字的文化内涵非常好,于是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这并不是孤例,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古代书法作品价格急剧攀升。这也说明大家对中国古代书画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中国古代书画的购买团队,人数虽然不多,但很坚挺,经得起风浪,不会受市场太大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板块是中国当代水墨画。由于艺术品流通领域精品奇缺,亟须一些新品种补充进来,特别是有潜质的年轻画家。中国当代水墨画异军突起,以谷文达、刘丹为代表的A军团有33位,现在这些画家的作品已是拍卖市场的主体。他们的作品基本在苏富比拍卖,在国内拍卖公司也有露头,而且他们有非常好的艺术倾向,大都以中国宋元画、人文画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的结合,走自己的艺术品质和道路,在市场上也有非常大的冲击力。而这也跟山东藏家对艺术品市场特别是当代水墨画的支持分不开的。山东市场支撑了中国书画的半壁江山,特别是近现代书画和当代水墨画,山东兵团是战场上的主力军,所以每个拍卖公司都不敢轻视、忽视山东市场,而且山东人民热爱书画,说山东是文化大省是恰如其分的。

  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在中国书画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决定的。据统计,2004年到2014年,中国古代书画占中国书画市场拍卖的30%,近现代书画占到50%,剩下的是中国当代水墨画。值得一提的是,在成交的几十件上亿元的艺术品中,中国古代书画占了一半,中国古代书画的魅力可见一斑。

  分析书法中“丑书”的来由

  在这个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新的价值观念左右着躁动的人们,艺术被逐渐赋予了新的商品属性。

  第一,书法艺术的功利性是“丑书”蔓延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大变革浪潮的涌动下,真正具有艺术禀性的大师们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并固守着孜孜以求的艺术阵地。而那些艺术殿堂外的“大家”们,本来浮躁的心此时更加躁动不安。他们片面理解艺术走向市场的实质,“为艺术而艺术”、“为金钱而艺术”成了他们的行动航标,他们热衷于经营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顶目。“丑书”便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而早些年某些变质的书法赛又为“丑书”提供了生长壮大的温床。知情人都知道,前些年里,各种书法赛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县级市书协常常举办全国级书法赛书法展,他们先一本正经地在一些权威报刊上刊登征稿启事,拼凑一个所谓的评选委员会,应征者寄稿后不几日便被函告已获奖,但需寄上三、五几十上百元的参赛费、评审费、出作品集等等。诸如此类的书法赛书法展,毫无遮掩的以赚钱为唯一目的,其结果亵渎了艺术,败坏了艺坛风气,助长了“丑书家”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而“丑书家”此时显得比谁都慷慨大方,明知是铺着鲜花的陷阱,却要义无反顾地往这美丽的陷阱里跳。在他们看来,花小钱能买来一个可炫耀一生的头衔。“丑书家”与某些变质的书法赛书法展互为作用,歪曲了艺术的真谛,是导致书坛以丑为美形成一定气候的重要原因。

  要防止和杜绝“丑书”的出现,须从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建立一套客观的较为准确的书法鉴赏标准,健全书法评价体制。这套标准当然不可能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明晰,但可以努力向一个一加一等于二靠近。明晰了鉴赏标准,既可以让鉴赏者面对书作自有一把审视标尺,而不致于再如以前诸如“写得好”、“有点味道”、“有意思”般的含含糊糊,模忽不明,又可以让书作者增强明辨良莠美丑的能力。二是尊重传统,重视传统技艺,书法改革必须以汉字为本。三是整顿书艺市场,还艺术以清新可人的本来面目,拯书艺于金钱至上的泥淖。

  第二、书法改革的盲目性是“丑书”滋生的主要原因

  当今世界,改革浪潮漫卷各行各业的各个角落,各类艺术概莫能外。书法这个古老的线条艺术也面临一个再审视、再定位、再发展的新局面。书法艺术打上时代烙印,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有不少书家在书艺形式和内容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某些“书家”名为改旧革新,实为追赶时髦、耍尽噱头。首先在书写工具上彻底革命,甩开毛笔,用手指、头发、拖把、扫帚去点、去划、去扫,接着在书写格式似乎不能说章法 上摒弃传统,不圆不方,不横不竖,林林总总,五彩斑斓。形式上有意的尝试本无可厚非,一些“书家”,他们全盘否定传统,全力鼓吹现代意识现代技法,竭力宣扬个性解放,个性张扬和个性表现,但是笔法上求奇,结构上求怪。将古人师法视若草芥,无足重轻,在拿不稳定笔管时便想到突破“窠臼”,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其结果是把书艺弄得面目全非。

  书法改革,必须慎重为之,而书法技艺上的改革,尤需慎之又慎。没有对传统书法技艺深层次的研习和探究,书法改革只是痴人说梦,勉强而为之也只是空中楼阁。从甲骨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这是不容置疑的书体上的改革,其中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摸索、探究和定型过程。而于同一种类型的书体而言,从王羲之行书的妍美流畅、秀美遒健到颜真卿的圆转流畅、凝重含蓄到郑板桥的独辟蹊径,匠心独具,这是一种书艺风格的改革,其中浸润了书法大家毕生心力,同样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当今有些“书家”幻想书法改革就像玩魔棒一般,一时一个模样,幻想毕其功于一役,这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

  第三,书法鉴赏标准的模糊性是“丑书”存在的基本原因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容易分出胜负,一目了然的快慢、高低、多少、远近为区分胜负提供了无可辩驳的佐证,即使象跳水、冲浪、体操、冰芭中的评分也不难把握;文字、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要分出个优劣真赝也非难事;书法鉴赏则不然,它不可能有体育类明白无误的量化积分制,又没有类似其他艺术类的易于接受、被普遍认同的鉴赏标准,没有成套的系统的有权威性的鉴赏理论。作为一门独特的线条构造艺术形式,书法的鉴赏有其独特性。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王氏的这个观点历来受到推崇,且沿袭至今。何为形,何为神,不难说明:点画线条以及由此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即为“形”,神采意味即为“神”。有形无形、有神无神分辨亦不大难,而在同为有形,同为有神中,何为上形,何为下形,何为优神,何为劣神,却叫人难以定夺,更何况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反映时代特征的评价标准。在当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书艺形式千变万化,风格千奇百怪,理念千差万别,书艺何为上,何为美,远未定论,也很难结论。作为书法特质的两方面——外在的线条结构和内在的神采,意味二者固有的抽象性,正是书法鉴赏模糊性的源头。

  有人会说,一千个人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鉴赏中不也常是仁者见山智者见水吗﹖不错,文艺鉴赏的过程中一定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能动性,然而比较而言,由于书法鉴赏标准业已存在的模糊性,使得书法鉴赏过程中的主观色彩比包括文艺在内的其他艺术鉴赏的主观色彩浓烈得多。艺术鉴赏的过程是一个艺术美的普遍规律同欣赏者的主观性有机融合的过程,由于欣赏者的学识、修养和造诣不尽相同,从艺术中受到的冲击和濡染会大相径庭。书法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独特的一种,书法美尤其是行草方面 由于普遍规律本身就很难得到确认,因此欣赏过程中片面强调欣赏者的主观性更加司空见惯。“康熙喜董其昌 ,乾隆尊赵”不足为奇,各有各的气质,各有各的意趣,与此同时,书法鉴赏过程中还往往出现“康熙喜董,乾隆厌董;乾隆尊赵,康熙弃赵”的奇特观象。笔者曾写了“天道酬勤”的条幅,向一位在全国比赛中屡获书法大奖的书家求教,书家说不错,但“天”字没写好;而随后向一位临池几十年不辍的书坛宿将请教时,宿将说不行,但“天”字写得活。这个事儿就有一定典型性,此时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解释,莫如说是书法鉴赏的模糊性使然。

  聪明的“丑书家”们正是熟谙书法鉴赏模糊性这个特点,将书艺生吞活剥,说它一无是处,又煞有介事,说它头头是道,又似是而非;而某些编辑、评委们就是因为鉴赏的模糊性而模糊的鉴赏,让“丑书”频频现世。

上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2014 杨海清字画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新钥匙石家庄网站建设  |  后台登录
电话:186-0318-1691  |  网址:www.yanghaiqing.com